北极新现臭氧空洞防皮肤癌忌暴晒
2018-05-18  0评论  2330浏览
近日,中国风云三号卫星臭氧总量探测仪在北极上空监测到一个明显的臭氧低值区,在该低值区内臭氧总量是正常情况下平均值的一半左右,部分地区的臭氧总量达到了臭氧洞的标准(220DU),而且,臭氧浓度较低的地区可能向南最远已经延伸到纽约上空。事实上残酷的一面是:如果臭氧层遭到破坏,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就会增强,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打破,农作物将会大量减产,对于人类健康来说,最大威胁是:皮肤癌发病率会增加……
  皮肤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以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是为常见,约占皮肤癌的90%,皮肤癌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其中基底细胞癌多见于40岁以上,鳞状细胞癌多见于50岁以上者。一般以50~60岁本病的发病高峰,40岁以下少见,20岁以下罕见。本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1。约80%发生于身体的暴露部位,如头、面、颈、手背等部位,少数发生于非暴露部位。
如基底细胞癌好发于颜面及颈部,而且多在口以上,如眼眶、鼻、颊、前额、耳周围等部位,亦常见于手背、前臂及背的上部;鳞状细胞癌半数以上发于头颈部,此个四肢、躯干皆见,头部好发于颊部、头皮、眼睑、颞、额等,四肢好发于手背及足。一般认为手掌及脚底不发生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
紫外线为皮肤癌元凶之一
  1928年Findlay首先应用水银灯产生的紫外线照射老鼠诱发出皮肤癌。皮肤癌多见于农民、渔民及野外工作者,并好发于头面、手背等易受阳光照射的暴露部位,证明皮肤癌的发生与紫外线照射密切相关。此外,流行病学家发现居住于赤道地区的白人,皮肤癌的发病率远较居住在远离赤道地区的白人为高,并提出皮肤癌的发病率与纬度成反比规律,亦阐明了紫外线的致癌作用:纬度越低,离赤道越近,受紫外线照射量越大,皮肤癌的发病率就越高;反之,纬度高,离赤道远,受紫外线照射量小,皮肤癌的发病率就低。
  其它易致皮肤癌病因:
  化学致癌物质 自Percivall首次描述了扫烟囱工人好发阴囊皮肤癌的报道后100年左右,人们才发现经常接触砷化物、焦油和沥青的工人容易发生皮肤癌。
  电离辐射 在以往长期从事放射工作因忽视防护措施而导致辐射性皮肤干燥症的基础上发生的皮肤癌,近年来由于放射仪器设备的改进和放射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加强了各项防护措施,职业性皮肤癌基本上已经绝迹。但在某些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经过若干年后,在放射野内发生皮肤癌的病例仍可遇及。电离辐射仍为皮肤癌的一个致病因素。
  癌前期病变 某些皮肤疾患如光化性质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着色性干皮病容易发生皮肤癌。烧伤疤痕以及经久不愈的皮肤慢性溃疡、瘘管、窦道在慢性炎症的反复刺激下均易恶变为皮肤癌。
  皮肤癌预防保健重避免日光暴晒
  1.对皮肤癌前病变如白化病、着色性干病、X线及激光性皮炎溃疡,应提高警惕,防止本病的发生,必要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
  2.避免过度日光曝晒,避免与各种射线、化学毒物的长期接触,注意及时诊治皮肤慢性炎性或溃疡性病变。
  3.皮肤癌预后良好,尤其是基底细胞癌,可采和综合治疗,对于第二次治疗的病例,也绝不能认为是姑息性治疗。
  4.饮食宜富含维生素A及维生素C,忌食生姜、生葱、大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5.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的发生。
  重点链接:
  1.如何看懂紫外线指数
  紫外线指数一般用0-15表示。夜间紫外线指数为0,在热带或高原地区、晴天无云时,紫外线最强,指数为15。当指数值为0、1、2时,表示紫外线量最小;指数为3、4时,表示紫外线量比较低,影响较小;指数为5、6时,表示紫外线辐射为中等强度,对人体皮肤有一定伤害;指数为7、8、9时,表示紫外线辐射较强,危害较大。外出应戴太阳帽、太阳镜或遮阳伞,也可涂擦一些防晒霜(SPF 指数应大于15)。当指数≥10时,人们应减少外出时间。
  2.防晒和预晒成为防止紫外线的重要方式
  紫外线分成中波和长波,中波会使市民的皮肤被晒黑、晒伤,在夏季最强。而长波在冬夏区别不大,同样可以对皮肤产生伤害。
  普通市民如果不存在皮肤疾病等,除了常规涂抹防晒霜等方式外,还可以锻炼自身的黑色素分泌状况。如果去海边等区域,最好提前一周左右适当增加日照时间,提高黑色素分泌。
  如果是遇到很强的紫外线照射等情况,建议市民可以在早9时-15时期间暂不出门,减少皮肤的伤害。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的皮肤癌患病几率低于欧美国家,主要与人种有关。黄色人种的皮肤吸收紫外线等情况要好于白色人种,尽管如此也最好做好预防工作,减少患病几率。

要回复讨论请先登录注册